从战略定位的视角,对“甘食记成都肥肠粉”的案例可做如下具体表述与深度分析: 甘食记作为“省级百年非遗品牌”,却面临三大核心问题: 1. 差异化优势稀释:百年品牌的历史资产未转化为清晰的市场竞争力,在消费者心智中“特色不突出”,与其他川渝小吃品牌的差异逐渐模糊。 2. 区域扩张迷茫:作为区域品牌,缺乏“走向全国”的清晰路径,不清楚如何让非川渝地区的消费者接受并记住品牌。 3. 产品聚焦不足:产品种类过多,资源分散在多个品类上,导致消费者对品牌的“核心价值”认知混乱,无法形成“一提到某类产品就想到甘食记”的心智关联。 
二、战略定位后的“破局”:精准卡位,构建差异化心智甘食记通过“消费者-竞争对手-自身实力”三维分析,找到战略定位的核心支点,并完成品牌重塑:1. 锚定消费者需求:抓准川渝饮食文化的“认知基础” 川渝地区消费者对“红薯粉条”有天然的偏爱与认知惯性(红薯粉条是川渝小吃的经典载体之一)。甘食记锁定“红薯粉条”作为产品核心载体,为后续的“品类聚焦”和“心智渗透”打下基础。
2. 洞察竞争环境:抢占“肥肠粉品类”的空白机会 肥肠粉是川渝特色小吃,但市场中缺乏全国性领导品牌,品类潜力大且竞争“无强敌”。这意味着:只要能快速建立“肥肠粉代表品牌”的心智认知,就能率先垄断品类红利。3. 挖掘自身实力:激活“百年非遗+手打鲜粉”的差异化资产甘食记拥有“1912年传承至今的百年非遗技艺”“手打鲜粉工艺”等独特资源。这些资源既是品牌的“信任背书”(百年、非遗意味着品质与文化),也是产品的“差异化卖点”(手打鲜粉比普通粉条更具口感与价值感),能支撑品牌在品类中建立独特性。
品牌定位:“手打红薯鲜粉”——将“自身工艺优势(手打)”与“产品载体(红薯鲜粉)”深度绑定,让消费者清晰感知产品特色。广告语:“成都肥肠粉,就吃甘食记”——直接抢占“成都肥肠粉”的**品类心智**,用“品类+品牌”的强关联句式,让消费者在想到“成都肥肠粉”时,第一时间联想到甘食记。
1. 门店与市场扩张:3年内线下门店从3家扩张至100多家,覆盖全国30余城,成功完成“区域品牌→全国品牌”的跨越。 2. 产品与销量爆发:聚焦肥肠粉后,单品年销量超500万份,证明“品类聚焦+差异化卖点”能有效驱动消费决策。
3. 资本与品牌地位认可:2022年获得5000万A轮融资,成为“成都肥肠粉第一品牌”,验证了战略定位对品牌价值的提升。
四、深度分析:战略定位的“底层逻辑”在案例中的体现 从定位理论(如特劳特“心智占位”“差异化竞争”)的视角看,甘食记的成功本质是“清晰卡位+资源聚焦+心智垄断”的结合:清晰卡位:找到“肥肠粉”这个有潜力的品类,并以“手打红薯鲜粉”作为差异化标签,在品类中建立独特性。资源聚焦:从“多产品分散”转向“肥肠粉单品聚焦”,让供应链、研发、营销等资源集中发力,提升运营效率与产品竞争力。心智垄断:通过“成都肥肠粉,就吃甘食记”的广告语,直接抢占品类心智,让品牌成为“肥肠粉”的代表符号,从而在消费者决策时优先被选择。 这种逻辑不仅适用于餐饮品牌,也为所有希望突破增长瓶颈的品牌提供了借鉴:先找到“差异化的心智位置”,再围绕这个位置整合资源、集中发力,最终实现品牌在市场中的“独家记忆”。